安海“庐山国”始创于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了。据族谱记载,晋江安海镇的庐山国佛雕祖铺,原开建在泉州西街,始创于清顺治年间,至今尚有一把刊刻“庐山国顺治六年”的佛尺完好留世。清雍正元年(1723年),晋江秀才邱教贤科举不第,弃儒从艺,转向佛像雕刻。后邱教贤举家迁往安海,将庐山国佛雕技艺带到安海,成为安海庐山国佛雕的创始人。安海庐山国佛雕技艺传习所,位于晋江市安海镇清机路543号,面积200平方,主要用于安海庐山国佛雕的创作、传承、陈列、展示、资料收藏、制作原料保存和办公生活以及文化交流等。
晋江市安海镇下山后武狮协会成立于2009年,历经数年风雨,初心不变。立志于推广传统武术武狮文化普及教育、增强群众体质工作,武艺狮阵普及与推广工作。
晋江市安海镇下山后武狮协会,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武术武狮为使命,努力让更多武狮爱好者加入到武术武狮行列中,把武术狮艺文化普及到每个人的生活当中。
自零九年至今十余年来,在泉州市级非遗传承人陈垂统同志和几位刣狮阵教练员的带领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武术武狮健儿。并经常组队参加政府举办的各级别武术交流比赛,丰富学员的演练技艺水平。
晋江市安海镇第五幼儿园就地处在这座人文底蕴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中,长期以来,我园积极参与传承下山后的“武狮武术” 文化教学活动,向师生乐植爱家乡的情感。户外活动场地面积3046平方米均用于传承学习狮阵训练基地,设有狮阵各种器械道具展览室,非遗文化狮阵专项目办公室。另已在规划建设一处130平的文化狮阵长廊,同时将狮子的形象等融入到美工室137.76平方米,让幼儿从艺术里去模仿、创作狮子的形象和表征。
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改制前为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成立于1953年。
2006年,晋江布袋木偶戏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木偶人才培养计划”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承担着传承与保护的重任。
新世纪以来,中心先后数十次进京献艺,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展示表演,并出访过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国际友人誉为“东方艺术珍品”。新创剧目《五里长虹》《清源仙女》《人偶婚嫁情》《金星花•小萝卜头》《龙山情缘》分别荣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奖、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戏比赛银奖、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优秀节目奖、文化部第七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优秀演出奖、文化部第四届文化创新奖提名奖、“文化遗产日奖”等。201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春晚录制,2018年《施公断案》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晋江安海职业中专学校为“嗦啰嗹”民间习俗的传习点之一,利用校园传习优势创建“嗦啰嗹”社团。本校”从“嗦啰嗹”之意、“嗦啰嗹”的角色和道具、“嗦啰嗹”的安海民间活动、“嗦啰嗹”在安海的传承、“嗦啰嗹”舞台转化五个方面让学生对“嗦啰嗹”有个初步正确的认识。安海职业中专学校为“嗦啰嗹”的民间习俗的传习点之一,特创建唆啰嗹社团作为传播媒介,聘请专业老师授课,培养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的传承、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晋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成立于1952年,前身为晋江县民间剧团,由享誉海内外的“高甲第一丑”柯贤溪所创,2013年由原先的“晋江市高甲戏剧团”更名为“晋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
剧团创始人柯贤溪先生艺术造诣精深,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创立了“女丑”表演,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流派——柯派,开创了高甲戏表演艺术的新纪元。2008年,高甲戏(柯派)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也被指定为高甲戏(柯派)的唯一传承单位。
自成立以来,中心创作、改编了大批优秀剧目,上演了传统大戏、现代大戏和“柯派”小戏共近百出,获得了“文华奖”和数个省、市级优秀奖项。除常年赴港、澳、台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外,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还曾出访法国、意大利、土耳其、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演出,并多次赴中央电视台参加戏曲晚会及戏曲节目的录制,驰骋于海内外各大艺术表演舞台,在东南亚华侨华人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灵源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灵源药业)是国家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之一,有着传承650年历史的药茶——“灵源万应茶”,2008年,“中医养生 灵源万应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习所位于晋江市五店市传统街区状元街1号,面积约4450平方米,内设“灵源万应茶”明·三十一世祖沐讲禅师(张定边1318-1417)铜像,大厅后左侧设有“灵源万应茶”传统工艺制作过程铜像,大厅展厅设有“沐讲禅师药茶济世图”红木刻画板,大厅左侧设有“灵源万应茶”发源地灵源寺模型、题字等,大厅右侧设有“灵源万应茶”衍生品药食同源“灵源茶”专卖区以及养生系列衍生产品。
本项目传习所“嘉应庙”七层面积,共计1200多平方米。是“嘉应庙”的文化活动中心。每年元宵均邀请台湾、金门同胞一齐举行传承活动。平时有学校学生、台湾香客及电视台来访也是在此传习所进行活动。传承活动场所:1、嘉应楼,一座七层,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第一层剧台;第二层传承讲座所在,亦作会议厅;第三、四层展示厅(正设计准备);第五层台胞接待室;第六、七层储放宫灯等器具及地方室堆放传承活动的杂物。2、嘉应庙,一座面积约150平方米,除神龛外,庙内庙外均做元宵传承活动场所。3、东石文化活动中心第一楼可供元宵传承活动场地,第四楼作展示厅。4、侨声中学传习室,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场地,活动项目则以制作宫灯为主,引导学生写作有关宫灯及民俗“闽台东石灯俗”的诗词及论文。5、东石侨联大厅“侨史馆”,其中有展示“闽台东石灯俗”等内容。
晋江市南音兿术团是2010年由晋江市文化馆发起、晋江市文化和旅游局主管、晋江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市级南音兿术传承、表演团体。自成立以来,这支中华民族传统南音乐团在音乐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步步足迹。各级领导及海内外各界人士对兿术团予以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是晋江一张对外闪亮的文化名片。
乐团主要成员为业界青年南音优秀艺术家组成。年轻南音爱好者不断地注入,也为艺术团的发展带来无穷的能量。被誉为:“最有担当的青年南音傅承团体”。2013年荣获“福建省特色文兿示范基地”荣誉称号;福建省第五届、第七届艺术节银奖;福建省首届“丹桂奖”曲艺大赛作品金奖、节目金奖双项大奖;2015“和平杯”全国曲艺大赛节目最高奖;文化部2018“中国非遗傅承奖”等。
本传习所由已故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陈芳财个人投资建造,设有中小型木质船舶建造场所与古船船模制作工场,以及相关的展示、办公、生活配套设施.
本传习所现有省级传承人一名,泉州市级传承人二名,老一辈船舶技工顾问人员两名,以及青少一代传承对象二十多名,并持续接收相关学校与社会上有志于技艺学习传承的青少年。
养正中心小学地处闽南千年文化古镇晋江市安海镇,学校创办于1907年,是闽南地区最早创办的学校。百年养正,薪火传承,对传统文化更是一脉相承。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2398名学生。119名教职员工,高级教师11人,泉州市名师1人,晋江市名师1人,晋江市名班主任4人, 晋江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共30人。
2009年10月我校引入了灯谜这一传统文化,着眼于推行校园灯谜教学,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从组建兴趣小组、编印灯谜校本课程、成立校园谜社等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校园灯谜教学。
2011年7月,我校以黄玲老师为主编,,组织编写了《灯谜校本课程教材》。2012年7月,以晋江谜协会长伍耿怀老师为主编,我校黄玲老师合作编写了《晋江灯谜》教程,自2011年9月开始,灯谜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走进了课堂,排入了功课表中,每周一节,四、五、六年段学生中全面推行。此外,学校又利用周三快乐拓展日时间,组建灯谜兴趣班,对灯谜校本课程教学中发现的优秀小射手进行集中训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灯谜小能手。此外还成立鸿江谜社养正分社,校园灯谜教学的普及推广蒸蒸日上。
灯谜成我校年年举办校园灯谜艺术节,每学期开学第二周的校园灯谜笔猜赛已成为学校的常规赛事。自2013起,我校共承办了五届安海镇校园灯谜赛。连续八届获安海镇校园灯谜赛冠军,在晋江市校园灯谜赛中,获得五届冠军,三届亚军,2017年10月获“禄福杯”首届中华学生谜语大赛冠军。2016年5月,我校被评为全国灯谜教学示范校。
东石镇仁和南音传习所位于东石镇古寨文化中心,活动场所面积合300平方,自2016年7月开办暑期南音公益培训班,已连续开办五届,招收中、小学生学员达五百多人次,连续四届获泉州市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赛一等奖。暑期南音公益培训班成为常态性公益活动,弘扬、传承南音事业,培育新一代南音人才。
晋江市磁灶传统陶瓷烧制技艺展示体验基地建于2013年,位于晋江市磁灶镇岭畔村文体活动中心,是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磁灶陶瓷烧制技艺的集中展示基地。2014年被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晋江市展示点”。基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分为磁灶传统陶瓷展示区和陶艺体验区,主要提供磁灶陶瓷历史文化的介绍,陶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磁灶制陶技艺如手工拉坯、陶瓷雕塑、陶瓷彩绘的体验等等,基地有配套的专用工具(陶车、陶土、模具、各种制陶工具),展示柜、展示架等。每周三,岭畔小学的学生会在此开设陶艺班;结合儿童之家四点钟学校项目,开设“传承陶艺,体验非遗”系列活动;承办了多场福建省级和市级的活动,平均每年5000多人次参观体验。
2016年起公司投入了二百多万元人民币,打造了一个面积351平方米的传习、展示综合场所,2018年12月竣工,2019年起投入使用。每月定期举办了二次技艺传习展示活动﹙2020年新冠疫情暂停,2021年恢复活动﹚,每期学员多达二、三十人次,由第四代传承人施德焕主持授课,讲授猪肉粕制作技艺等。在“晋江市龙瑚镇益华食品加工厂”也设有一个100平方米的传习基地,每月举办一次技艺传习展示活动,由第五代传人施荣华向工人学员传授猪肉粕制作技艺。在“福建省泉州美琼食品有限公司石狮分公司”也设有一个100平方米的传习基地,每月举办一次技艺传习展示活动,由第五代传人陈明良向工人学员传授猪肉粕制作技艺。通过三个传习基地的传习授艺,使“美琼肉粕”制作技艺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推进。
另外,公司本部还设有一间21.5平方米的资料室,展示历年来使用过的遗存老物件,可供参观学习,还有一间21.5平方米图书阅览室,供查阅资料。
五祖拳在泉州代代相传,2008年五祖拳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了更好地交流武学,传播中华武术文化,弘扬五祖拳。鹏峰南少林五祖拳武术协会开展非遗传承展示活动场所位于晋江九十九溪河畔双沟滨江公园边。鹏峰室内训练基地一;占地500多平方米。训练基地配套齐全,分为搏击训练区、传统舞狮及套路训练区、器械训练区、会客厅、兵器展示区等。鹏峰训练基地二(江滨公园):公园配套一间室内会客厅20多平方米,长廊相依,绿树环抱的室外训练区占地60多平方米。
如今经过九年的发展,鹏峰武协在柯锦祥会长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承办了多届晋江市全民健身运动会、“鹏峰杯”中华武术大会演等赛事,多次代表晋江组团参加国际、全国传统武术大赛等获诸多荣誉,获得金、银、铜等奖项不计其数。协会还面向社会,举办青少年五祖拳公益培训班,传承五祖拳。
潘山庙宇木雕保护单位为晋江市艺达木雕美术有限公司,公司以弘扬潘山庙宇木雕技艺为己任,积极开展各项非遗保护工作和晋台民间庙宇建筑技术交流活动。2011获授“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晋江市工业旅游示范点”、2011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2017获授“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佳企业”。2021年,以潘山庙宇木雕等为代表的泉州木雕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潘山庙宇木雕非遗研习所开展非遗传承展示活动场所面积500㎡,将分为技艺展示区、展示馆及体验区。
1.技艺展示区:艺达木雕厂一楼、二楼,分为:木料区-加工区-贴图区-雕刻区。
2.木雕实训区:艺达木雕厂二楼,通过师带徒弟,“以老带新”的方法开展工作,传授经验,帮助成长。
3.潘山庙宇木雕古建筑展示馆:该馆设在公司五楼,面积260㎡,分为序厅古建木雕(中国建筑木雕、福建建筑木雕、泉州建筑木雕、潘山庙宇木雕);第一展区艺达木雕传承史及非遗传承人;第二展区木雕工具、庙宇营造及庙宇修缮;第三展区:古建筑保护修缮、古建工艺构建、宗教建筑、庙宇建筑、民居建筑、园林建筑等。
晋江市安海中学系福建省首家达标初中校、省级示范校和省级文明学校。学校历年来一向注重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尤其是开展灯谜活动在我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为我校师生引以为荣的一大办学特色。
场所及情况介绍:有17个教室(15个普通教室,两个专用教室),15个普通教室,为学校在初一年段学生每周开设一节灯谜课,两个专用教室(办公楼4楼灯谜专用教室,会议室二楼灯谜赛事专用教室),活动有每年一届的“安中杯”友谊赛,根据活动安排邀请相关的学校学生参加,每年暑期举办的“晋江市安海中学传承点暑期灯谜兴趣班”,参加活动对象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和本校学生等。
学校的闽南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形成于2010年9月,目前由学校党建办负责基地的运营工作,是学校特色党建的体现,也是学校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窗口。主要传承项目以传统音乐—泉州南音为主,包含有泉州南音演唱、演奏、南音新作品的创作、南音校本教材的研发、南音乐器制作技艺等传承形式。基地辐射校内学前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航空服务、工艺美术、艺术设计与制作等7个专业1500多名学生群体。近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南音新作表演比赛、中小学生南音比赛等活动获国家级奖项1个、省级奖项2个、泉州市级奖项3个、晋江市级奖项20多个。目前,学校闽南非遗传承基地面积为100㎡,分为非遗介绍区、教学区、视频播放区、乐器制作及陈列区、成果展示区五个区域。每周定期开展南音传习课堂不少于4学时(主要教授南音基本概论、南音演唱技巧、南音乐器演奏、南音乐器演变与制作等)。平均每季度参与南音公益演出、社区志愿服务、文化交流不少于2场。
晋江市晋台传统武术交流协会于2019年12月登记成立,为公益非营利性社团组织,业务主管部门为中共晋江市委台港澳工作办公室,活动场所位于晋江市青少年宫一楼。协会主要宗旨是宣传展示中华传统武术理念及内涵,搭建晋台两地武术交流平台;以武为媒、以武会友,传承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促进晋台传统武术发展,促进晋台民间交流交往。协会现有注册会员120名,众多会员荣获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全国传统武术比赛、海峡两岸传统武术交流赛、福建传统武术争霸赛等重大武术赛事项目金奖,在国内传统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社会影响良好。
来旺良品堂闽南古早味传承基地建于2017年,占地32亩。2019年成立“福建省百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面线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面向大众开放“晋江传统手工线面制作技艺(后坑)”的研游学及参观体验活动。基地以“弘扬中华喜文化、传承闽南古早味”为发展使命,现已开放闽南婚喜庆民俗文化馆、闽南古早味观光工厂、闽南百味餐厅、伴手礼展售区等区域,是集“非遗传承、民俗体验、研学旅游、创业扶持、餐饮购物”于一体的闽南民俗文化及古早味传承基地。
怀抱着对古早味技艺的尊重,秉承着将闽南传统古早味发扬光大的美好愿景,洪一博于2017年建设闽南古早味传承基地,以“晋江传统手工线面制作技艺(后坑)”为核心,为手工匠人提供专业、卫生、整洁的制作车间,辅助其产品在市场上合格且合法地流通。基地建有能容纳50人的传承教室,游客们不仅能观看手艺人制作古早味的过程,还能“家己作”——亲手制作非遗面线,成为“晋江传统手工线面制作技艺(后坑)”的“守艺人”。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都能够在闽南古早味传承基地中收获属于古早味的温情,带走一份份有温度的伴手礼,同时也为基地留下更多的感动与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