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表演艺术

类别

世界级

级别

2009年(第一批)

列入年份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项目类型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这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其工尺谱记法自成体系,是古代音乐记写形制之遗存。横抱演奏的曲颈琵琶、十目九节的洞箫、二弦、三弦击拍板等,也都因袭古乐器遗制。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两千余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内容。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南曲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


南音由“大谱”、“散曲”和“指套”三大部分(俗称“指”、“谱”、“曲”)构成完整的音乐体系。“指”,即“指套”,亦称“套曲”,是一种有词、有谱、有指法(即琵琶弹奏指法)、比较完整的套曲。每套套曲由两首至七首散曲组成,以音乐的“管门”和“滚门”归类编成套,共50大套,主要有《自来》、《一纸相思》、《趁赏花灯》、《心肝拨碎》、《为君出》5套。“谱”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附有琵琶弹法,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没有曲词,以琵琶、洞箫及二弦、三弦为主奏乐器。每套包括三支至十多支曲牌,共16大套。内容多为描述四季景色、花鸟昆虫或骏马奔驰等情景,其中著名的有“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4套。“曲”即散曲,又称草曲,只唱不说。有谱、有词,一般由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四件主要乐器伴奏。内容大致可分为抒情、写景、叙事三类。曲词的内容,主要取材于唐传奇、话本和宋元及明代戏剧人物故事,其中《山险峻》、《出汉关》、《共君断约》、《因送哥嫂》等曲目广为流传。


南音在晋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晋江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深沪御宾南音社、安海雅颂南音社始创于明、清时期。现在晋江市南音协会有团体会员70多个,社员近3000人,遍布全市,活态传承成效明显。名师苏统谋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称号。南音还随着晋江人的对外迁徙传播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和台湾地区,成为维系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对增进民族认同感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项目编号Ⅺ-15
级别世界级
类别表演艺术
批次2009年(第一批)
级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国家级苏统谋1939-12
国家级丁水清1936-09
省级丁信昆1945-04
省级郭玲玲1954-01
泉州市级陈奎珍1965-04
泉州市级陈丽娟1963-12
泉州市级何秀碧1942-12
泉州市级黄国新1951-04
泉州市级丁则友1937-06
泉州市级蔡龙眼1949-03
泉州市级蔡长荣1951-10
泉州市级陈育才1946-05
泉州市级龚锦仪1977-08
泉州市级吴鸿艺1961-12
泉州市级蔡家乐1973-04
泉州市级陈四川1938-08
泉州市级丁世彬1948-07
泉州市级蔡炎成1942-04
晋江市级吴璨莹1997
晋江市级王雪贞1973
晋江市级施玉婵1997
晋江市级潘少瑜-
晋江市级李莎莎1991
晋江市级蒋清水-
晋江市级丁育芳-
晋江市级丁美珊-
晋江市级蔡秋萍-
晋江市级蔡白雪-
晋江市级蔡雅艺-
晋江市级杨前途1952-06
晋江市级蔡春晓1977-03
晋江市级颜绸春1954-07
晋江市级王好丽1984-01
晋江市级黄雅莎1976-12
晋江市级张东亚1961-12
晋江市级丁玉经1968-02
晋江市级吴双吉1979-10
晋江市级蔡丽永1977-02
晋江市级洪晓霞1986-12
晋江市级许荣群1952-10
晋江市级陈铭伟1983-06
晋江市级庄珺榆1988-03
晋江市级杨金蝉1966-10
晋江市级丁荣坤1964-05
晋江市级丁培坚1946-08
晋江市级蔡华容1989-10
晋江市级龚嘉英1983-12
晋江市级吴国锋1958-10
晋江市级吴明宣1975-02
更多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