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级别
列入年份
项目类型
福建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主要演出形式为提线木偶与掌中木偶两种。自公元十世纪始在泉州、漳州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其表演技法精湛、传统剧目和音乐唱腔丰富、偶像造型艺术精美绝伦,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成为当地社区民众珍爱的表演艺术形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加之福建木偶戏表演技法复杂,年轻人学习、传承意愿下降,福建木偶戏后继乏人。2006年,福建省文化厅牵头制定2008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从培养挖掘从业者、潜在从业者和欣赏者等三方面着手,提高福建木偶戏内在存续能力,改善其生存环境。
这一计划主要包括:采用学校教育、师傅带徒、剧团培训等方式,培养木偶戏传承人;推进“木偶戏进校园、进社区”,普及木偶戏知识;编写木偶戏教材、普及读物,制作音像制品等。
福建省还建立完善福建木偶戏演出场所、传习所、展示馆;开展区域间、国际间合作;建立研究中心和信息资料中心,加强木偶戏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研究等。
福建省已在50多个学校开展“百场木偶进校园”活动,建立了20多个公众木偶社团组织,培养了数以万计木偶戏欣赏者。福建木偶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15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5名。
另外,福建省已完成对福建木偶戏普查,59个剧目及70位传承人的相关资料得以保存;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泉州嘉礼(提线木偶)馆等传习基地和交流展示场所相继建成。
晋江布袋木偶戏,即南派布袋戏,又称掌中木偶戏,以泉腔演唱。清朝咸 丰三年(1853年),东石潘径李绳煌创建“金永成”布袋戏班(俗称李家班),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对非遗保护和发展具有样本意义。这一计划填补了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空白,既充分发挥了木偶剧团等各种专业机构的力量,又调动了社会公众力量参与,同时有效利用了各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资源。
联合国将把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在全球推广,并组织其他国家艺术家、兴趣爱好者到中国学习交流,让世界遗产实现世界人民共享。福建省将继续推进木偶戏后备人才培养,扩大木偶艺术的社会普及面,改善木偶戏生存和发展环境,开展木偶艺术国际间合作交流。还将通过社区、专业机构和政府的合力,采取网络、数据库、国际学术会议、专题论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与国际社会分享福建木偶戏保护经验。
项目编号 | Ⅺ-17 |
级别 | 世界级 |
类别 | 表演艺术 |
批次 | 2012年(第一批) |
级别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晋江市级 | 蔡云茹 | 女 | 1982 |
晋江市级 | 李志隆 | 男 | 19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