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类别

世界级

级别

2020年(第一批)

列入年份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项目类型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是闽南人表达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拥有600多年的历史,通过一系列祭祀仪式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2020年12月17日,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经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该遗产项目植根于滨海社区共同崇祀“代天巡狩王爷”(简称“王爷”)的民间信俗。当地民众认为,王爷受上天委派定期赴人间各地巡查,拯疾扶危,御灾捍患;而海上罹难者的亡魂(尊称为“好兄弟”)四处漂泊,无所归依。因而,人们定期举行迎王、送王仪式,迎请王爷巡狩社区四境,带走“好兄弟”。


是时,人们在海边、滩地迎请王爷至宫庙或祠堂,用供品祭祀王爷;竖起灯篙召唤“好兄弟”,普度“好兄弟”。送王时,人们请王爷登上事先精心制备的王船(木质或纸质的船模),民众以各种艺阵开道,簇拥着王爷巡查社区四境,一路召请“好兄弟”登上王船,随王爷一同出海远行,继续代天巡狩的使命,济黎民百姓,保四方平安。因此,该项目被当地社区民众称为“做好事”。


晋江送王船活动主要以深沪镇和新塘街道保存最为完好。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为深沪镇华峰村镇海宫送王船节日,四面八方王爷信众、游客等纷纷入宫祈祷求安。从农历四月初一至四月十八日为高峰期,期间海内外谒祖晋香团入宫朝拜者有上万人次。他们来自我国闽南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以及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


新塘街道南塘“送王船”活动是年例民俗。王船用彩色纸扎成的船,其中主船一艘,副船三艘,俗称王船。主王船身约长五米左右,副船略小。船上有纸偶,彩旗等。每年的开春择日后,村民聚集洑田庙,举行一系列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活动,每期五天。活动丰富多彩,村内及洑田庙有高甲戏演出等各种活动。“送王船”习俗是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第五天的下午由靑壮汉举王船绕村巡境,信众跟随在后,祈盼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吉祥平安。巡境活动还有宋江阵、拍胸舞、车鼓弄、腰鼓队、舞龙、舞狮等表演,把“送王船”活动演绎成了一个民俗文化大舞台。随后把王船送至海边,放行王船。


送王船王爷文化,伴随着闽南人的足迹,在祖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传播,既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极大增强了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


项目编号XIII-18
级别世界级
类别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批次2020年(第一批)
级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更多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