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深沪褒歌

新增项目
传统音乐

类别

省级

级别

2007年(第二批)

列入年份

新增项目

项目类型

深沪褒歌是一种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民间小曲。晋江深沪一面依山,三面临海,山明水秀,风光旖旎,素有“峙海金狮”的美誉,是个典型的渔区和商贸港口。


渔民们在出航或归航的水程上,为驱散航程的寂寞和孤单,同航而相邻的船只便会互邀褒歌,以此来营造一些轻松气氛,消除劳累。由于生活环境、生产条件的不同,演唱的背景和形式也有所不同,表现的歌词内容和音乐风格也随之而异。因此,深沪褒歌便有多种不同叫法,如褒歌、摽歌、相亵歌、船头歌、扒蛲歌等。


褒歌是渔民们在生产劳动中以大自然和人的情感为内容创造的,唱词大多采取比兴、借喻等修辞手法,于朴实中蕴含深刻的哲理,具有非常鲜明的行业特色和地域性、通俗性。渔民们在海上相邀褒歌,随口编唱,回到岸上,或在海滩上作业时,经常对双方褒出的佳句绝句重温自娱,或修改补充,流入社会传唱,又得到更多的加工和提炼,成为船头褒歌的优秀作品。


深沪褒歌主要包括劳动歌(如出船号子、拉网捕渔号子)、生活歌(如渔民生活苦歌、游戏歌)、情歌(如恋歌、别歌)和 “相亵歌”(即渔民们互相说笑逗趣的歌,内容较粗俗,却也率真直白)。褒歌的歌词大多是七言四句,或是五言四句式,一二四句押韵。有由上下句构成对应式的、一板二眼的《褒歌调》,也有起承转合式的、一板一眼的《十二生肖调》。大多是一人领唱,众人和唱的形式,所以,人们在传唱的时候常有不同程度的即兴发挥。此外,还有一种俗称“开嘴管”的曲调,它的旋律接近自然形态,音高、音调、节奏等,都与歌词语言声调一致,即使出现一些滑腔装饰,也都语言化了,类似于小曲中的吟唱调。


作为独具特色的体现渔业生产的民间音乐活动,深沪褒歌于鸦片战争之后最为盛行,是当时闽南民间生存、生活及至生产状态和人文思想的真实写照,是闽南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为闽南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活生生的依据。它产生于渔民的生产劳动之中,唱词于朴实中蕴含深刻的哲理,具有非常鲜明的行业特色和地域性、通俗性。现在收集到的褒歌是原深沪镇文化站站长苏宗和自1978年以来,陆续从陈兰传(已去世)、吴锡文(已去世)、陈汉清、庄国梁、陈国趋等老人口中记录下来的,其中很多的歌词、曲调与台湾的闽南语歌曲(行船歌)有相同之处,体现了两岸地缘近、血缘亲、文缘广的特点。

项目编号II-26
级别省级
类别传统音乐
批次2007年(第二批)
级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省级苏宗和1939-06
泉州市级王秋帆1968-10
更多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