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级别
列入年份
项目类型
磁灶窑的陶瓷烧制历史始于南朝晚期。宋元时期磁灶窑产品外销到日本和东南亚诸国,为福建古代外销陶瓷的主产地之一。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刊本《泉州府志》卷三有“磁(瓷)器岀晋江磁灶地方”;又有“白色次于饶磁(瓷)”的记载。清乾隆版《泉州府志》卷十九《货之属·瓷器》记:瓷器“出安溪高坪,但不甚佳。其瓷砽则出晋江磁灶”。清代,磁灶人下南洋,也把磁灶陶瓷生产技艺传到菲律宾及东南亚各地。1805年,磁灶人吴鞍移民到台湾,选取在与磁灶地形地貌相似的莺歌设窑制陶。磁灶传统陶艺在台湾传承发展了200多年。清末至近代,大量华侨回乡盖西式洋楼番仔楼,以绿釉为主的建筑陶瓷备受市场青睐。现当代,磁灶建筑陶瓷业逐渐兴起,乃至成为支柱产业。
磁灶窑陶瓷烧制技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传统产品有生活日用器皿、陈设供器及建筑材料等。装饰手法和纹样繁复多彩。器形、样式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特色。
磁灶窑陶瓷烧制有拉坯、雕塑、彩绘、上釉、晾晒、装窑、烧制等工序,其中拉坯工艺要求极高,将陶土揉成锥形,置于磁车,用脚由慢到快勾转磁车,形成陶坯晾至半干,再经过修整、印花、纹龙,完全晾干后上釉水,干透后装窑烧制。其中的雕塑工序又分为塑造、制模、注浆(模印)、修坯、上釉、烧制等工序。按制作形态可分圆雕、浮雕、镂雕。在工艺表现上有捏塑、刻画、堆塑、镂剔、贴印等,其技法上有捏、塑、按、刮、拍、推、刻、刷、镂、削、贴、接等。
磁灶窑的陶瓷彩绘主要为釉下彩,分素胎褐彩和釉下褐彩,一种是直接在坯胎上画上卷云纹等图案;另一种是先在器物素坯上施化妆土,再于化妆土上用褐色颜料绘画加彩,彩绘之上施一层青、黄绿色透明釉。这种釉下彩绘是以铁元素为着色剂,故又称为“铁绘”。磁灶窑陶瓷的上釉工艺采用“化妆土”技术,施釉“不到底”,釉色有青、绿、黄、黑、酱五大类,以绿釉独步天下。
磁灶窑陶瓷烧制技艺及其遗址以及关联环境构成,见证了曾经的世界贸易大港泉州港的发展,体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多维度地支撑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价值主题。
磁灶窑陶瓷烧制技艺工艺娴熟,表现手法多样,作品洋溢着民间生活气息和乡土韵味,在器形、纹饰上反映出适应海外市场需求的风格,显现出中国陶瓷发源地之一和中国重要的外销陶瓷主产地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
磁灶传统陶艺从最初制作生活必需陶瓷器,进一步发展制作鉴赏性的艺术陶瓷品,从成品需求慢慢转化为技艺体验过程的享受需求,显现出其符合精神体验和自由创造需求的休闲艺术价值。
磁灶传统陶艺自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为建筑陶瓷,当下的“中国陶瓷重镇”创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巨大经济价值。
项目编号 | VIII-31 |
级别 | 省级 |
类别 | 传统技艺 |
批次 | 2022年(第七批) |
级别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泉州市级 | 吴松森 | 男 | 1952-09 |
晋江市级 | 吴添宝 | 男 | 1984-07 |
晋江市级 | 吴康为 | 男 | 1954-05 |
晋江市级 | 吴联生 | 男 | 1956-07 |
晋江市级 | 郑榕萍 | 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