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刣狮(晋江狮阵)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类别

泉州市级

级别

2008年(第一批)

列入年份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项目类型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狮子威武勇猛,可以保境安民,镇宅驱邪,纳福迎祥。晋江的宫庙、宗祠、豪门都立有石狮,群众亦以舞狮纳吉迎瑞,相沿成俗。


舞狮分为文狮与武狮。泉州地区盛行武狮(晋江人称“刣狮”),狮阵由上百人组成。表演时,由两人套上由狮头、狮衣、狮尾组成的雄狮装束,腾空、翻滚,动作矫健 敏捷。其他人扮成武士,手持刀、枪、剑、戟、盾牌等十八般武器以及日常随手可得的 扁担、锄头、兩伞等,包围着狮子大打出手。泉州刣狮的套路表演方式十分丰富,每种兵器有多种表演套路,不同的出击对象,有不同的套路。使用的拳种有太祖拳、白鹤拳、猴拳、罗汉拳等。


泉州刣狮(晋江狮阵)发端于宋代,是集兵战阵法和武艺训练于一体的传统体育表演形式。在明代抗倭战争中,为保家卫国,闽南各地乡村练武成风,名将俞大猷以太祖拳棒和兵战阵法训练军民抗击倭寇,所向披靡。这种兵战阵法和武艺训练是为“阵法武术”。至明末清初演化有二:一是套用《水浒传》人物进行摆阵演武,称为“宋江阵”;二是融入“杀狮技击”,称为“狮阵”。在反清复明的民族斗争中,以“杀青狮”暗喻“杀清师”。“杀”者闽南方言为“刣”,故称为“刣狮”或“狮阵”。有些地方的“宋江阵”会舞狮,称“宋江狮阵”。这些阵法演武形式在明末清初定型,是泉州武术发展的成熟阶段和完备标志,成为闽南各地武馆普遍存在的传统演武形式。


晋江狮阵以安海狮阵、灵源大浯塘武狮阵和磁灶三吴一元师祖青狮阵为代表,分别创立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清康熙年间及乾隆年间,最长的传承时间己达六百余年。 晋江狮阵表演是旧时官兵操练、少林武术和民问防卫技术融合一体的表现形式,表演套路由排阵、武术套路表演和刣狮三部分组成,有排兵布阵也有单打独斗,是武术套路及散打运动的巧妙结合,具有攻防內涵,蕴含哲理,已逐步从传统技艺升华到艺术表演的形式,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闽台、东南亚等地都有通过“刣狮”表演祈褔的习俗。狮阵还揉合了传统南少林拳术和兵器、经过演练编排而成的狮阵是古代军事阵列及南少林五祖拳、器械套路创编的“活化石”,为研究泉州南少林五祖拳体系乃至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播和价值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

项目编号VI-33
级别泉州市级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批次2008年(第一批)
级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泉州市级陈垂统1974-12
泉州市级吴声荣1929-12
晋江市级黄远芳1958-10
晋江市级吴有路1958-03
晋江市级陈垂钓1976-08
晋江市级黄连来1966
晋江市级吴金星1972
更多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