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级别
列入年份
项目类型
这是晋江东石梅峰(型厝)村的元宵节习俗。北宋“尚书”颜怿建村以来,便有上元“游灯”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而且代代相传,历久不辍。据《西山杂志》记载,颜怿还在村西建造一座“不二庵”(俗称庵宫),为其母诵经礼佛之所,并且作为历年元宵“游灯”活动的终点站,供人们叩拜祈福。
型厝村前、村后各有一条大坑沟,因屡遭水患,村人先以筑七土墩、八石桥以制水,取以土克水之意。故有“七墩八桥”之形胜。亦因水患,传有邪鬼魔祟扰乱乡里之说,因而每年元宵节连续三晚举行“游灯”活动,“舞香龙”、“烧火把”、“酒盏灯”、“採桥脚”、“烧火鼎”等诸多玩火游戏,意以”火龙火马“烧掉肮脏,驱除邪祟,祈求风调雨顺,人口安宁。
晋南沿海一带民间谚云:“型厝三般景:上元带饶境,清明带墙墓(生男丁者要集体祭扫祖墓);七月十五带普渡”。尤以“绕境”最为隆重,“游灯”内容更为独特,在晋江可谓独一无二。
每年的元宵节,自正月十三至十五,连续三个晚上,都要举行“游灯”活动。“游灯”的内容是由“舞香龙”“烧火(马)把”、“酒盏灯”、“採桥脚”、“火鼎公婆”等节目组成。入夜,男村民们不分老少,便都自觉地来到祠堂口广场集合,等候“三门铳”响起,(以铳声为信号,后以大爆竹代之)约七点许,第一声铳响,各种玩火游戏正式拉开序幕。
在村前的空旷场地,数辆神轿左冲右突,轿脚们(扛神轿者)赤着脚,扛着神轿横冲直撞,执火把的则伺机以火把“採”(烧)轿脚们的足,而轿脚们也不示弱,几辆神轿合力追压採轿脚者,往往把执火把者夹压得喘不过气,引惹人民喧笑不断。舞香龙的也施展出灵活的舞龙技艺。“龙球”上下舞动,“龙身”起承转合,小伙子们尽情释放青春活力,在夜幕中,把一条“火龙”舞得活灵活现。火鼎公婆也在一旁打情骂俏,丑态百出,引得众人阵阵笑声,不断喝彩。“酒盏灯”、“火把”则待在村前,等候着第三门铳声。孩童们提着“鼓仔灯”、“润饼灯”在人群中穿梭嬉戏,整个场面火光通亮,欢声雷动。
九点许,第三声铳响,“游灯”正式启动,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在“头旗灯”带领下,各个节目安排有序、穿插进行,“游灯”队伍从祠堂广场出发,沿着“境路”浩浩荡荡,鱼贯而行。在夜幕里,远远望去,宛如一条“火龙”蜿蜒游动,整个队伍火光闪烁,一片火的海洋,煞是壮观。
队伍直至终点“不二庵”停下,“游灯”者人人都要在“普庵公”神前烧香点酌,叩拜祈福。元宵当夜还要在神前掷杯,选择“做头的”(执事),以承接来年的活动事宜。然后绕村后“境路”返回,整个“游灯”路线绕村一匝,谓之“绕境”。
项目编号 | X-37 |
级别 | 泉州市级 |
类别 | 民俗 |
批次 | 2013年(第四批) |
级别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