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山前村火把节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民俗

类别

泉州市级

级别

2022年(第六批)

列入年份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项目类型

永和山前村“火把节”,是晋江地区唯一的一个保留传统习俗的“火把节”,同时也是一个国内少有的汉族火把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至农历正月十六日期间择日举行,距今应有300余年的历史。


山前村位于晋江永和镇东北部,常住人口三千人,旅外人口三千人。村中《城山蔡氏上埔长房见槐公拍支图》族谱记载,蔡姓于明正德年间前由青阳西透蔡厝迁居于此,距今约有500余年。蔡姓迁至山前村后,以务农为生。村边有溪,经常有洪涝之害。但蔡姓族人坚强谋生,且建庙祀佛,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续蔡姓之后,又有吴姓约于200年前搬入山前村,在吴姓搬入山前村时,蔡姓已有“拿火把”的仪式。


山前村的“火把节”主要是村民祈福,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和少数民族彝民用火炬照田,占岁丰收的意义相同。


每年正月初四,山前村四个角落的主事人齐聚世泉宫,以“掷卜”的方式来决定火把节的日子。日子选定,村民们便着手开始准备制作火把。


山前村的村民多数都会扎火把,在活动举行的数天前,村内就有人家晒起了火把,提前为火把节做好准备。


“火把”所需的原材料有黄草纸、细竹杆、铁线,还要有一把劈柴用的柴刀。扎火把有四个步骤,第一步就是先把草纸裁好搓成条,第二步,是把竹子的一头劈开,劈成“花枝”,总数要是单数,一般是5或7根。第三步就是主要步骤——扎火把了。拿上两根搓好的草纸,交叉沿着劈好的“花枝”, 像编织竹篮一样,慢慢往顶端编织。扎到了顶端,一根像玉米棒的“火把”就成形了。不过,要能点着火,还得有最后一个步骤,给火把“淋油”。


对绑火把而言,搓草纸很关键,搓的时候不仅要有力道,还得有技巧。这个步骤是火把做得好不好看,能否点燃和耐烧的关键。黄色的粗纸绕着竹瓣交叉编织,层层叠叠,极具层次感。一般一个老师傅,半个小时能做好一支火把。


擎“火把”仪式大概有三个多小时,从晚上六时左右开始,世泉宫会先举行一个祭祀祈福活动。备下一个烈火油锅,邀请来道师,到村中的古井田地等地去巡境,这有求保全境平安之意。待道师等人巡境仪式结束再回世泉宫,全村男女老少村民也拿上了自制的火把,到村中的世泉宫集合。一起拿着火把出发,到村中绕境巡游,祈求新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消除病害,事事如意。绕村一圈后,人们手持火把回到世泉宫,将手中火把集中堆放一起,形成一个大的火堆,人们围绕着火堆敲起锣鼓,庆祝这个节日。

项目编号X-43
级别泉州市级
类别民俗
批次2022年(第六批)
级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晋江市级蔡东炳1951-10
更多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