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饼是盛行于闽台地区的一种民俗活动。博饼也称“博状元饼”,其由来不详,说法不一。有的说,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唐代的“进士饼”。唐时,钦赐进士登第御宴的宫廷点心为“红绫饼”。清袭唐制,每年春三月文华殿之“经筵宴”,宴后均赏“红绫饼”。唐德宗贞元八年(729年)泉州出了福建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欧阳詹,之后泉州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名人学者相继出现,对“进士饼”也情有独钟,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泉州私塾先生中秋节给学童送月饼还叫“进士饼”。既有“进士饼”,就该有“状元饼”,进士可以多人,状元则只能有一个。于是,就有了“博”(掷骰子)的游戏,目标都博得“状元饼”,求得好兆头;而流传最多的一种说法则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据说1660年前后,郑成功的部下洪旭与兵部衙堂的属员,为排遣士兵每逢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愁绪,想出了中秋博饼这个游戏。 博饼是用六粒骰子投掷结果组合来决定参与者的奖品。传统的奖品为大小不同的月饼,共计一会。每会设“状元”一个、“榜眼”(或称”对堂”)两个、“探花”(或称 “三红”)、四个,“进士”(或称“四进”)八个,“举人”《或称“二举”)16个,“秀才”(或称“一秀”)32个。全会共有大小63块饼,含有七九六十三之数,是个吉利数字。因为九九八十一是皇帝之数,八九七十二是千岁之数,而郑成功被封过延平王,所以用六十三之数。参加博饼活动的人数可多可少,一般为十人一桌。博饼开始时,桌上放一大瓷碗,中置骰子六枚,指定一人取两枚骰子摇出数点,由摇者开始逆时针方向数到点数者为起博者。然后依逆时针次序依次投骰子,根据骰子的点数得饼。博饼流行的另一个助力是民俗。古代中秋拜月是女人的活动,泉州中秋夜“听香”(寻求神明的启示),参与的多数也是女性,博状元饼则是一种男人“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的寄托,开始时是文人雅士的游戏,后来工商界行会、店铺也流行起来。为避免掷骰子有“赌”的嫌疑,商家通常先把中秋饼敬财神土地,然后“卜信杯”博饼,最大的中秋饼叫“龟头”(即“鳌头”),还是“博”第一的意思。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泉州工商界还有这种活动。但是这种方式要焚香祷告,气氛太凝重,有的也就从俗改为掷骰子,博状元饼就更流行了。晋江博饼自从走出书斋,走入民间,就成为大众的节庆娱乐。由于闽台博饼的历史渊源相同,活动方式相同,每逢中秋博饼,不仅很多台湾同胞参加晋江的博饼活动,而且一些在晋江的台湾企业也组织员工进行博饼,喜气洋洋、亲情浓浓,影响广泛。
项目编号 | X-48 |
级别 | 晋江市级 |
类别 | 民俗 |
批次 | 2007年(第一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