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面线制作技艺

新增项目
传统技艺

类别

泉州市级

级别

2024年(第七批)

列入年份

新增项目

项目类型

线面在闽南又称为“面线”、“面干”,是具有闽南地方特色的一种手工制作的食品。传统手工线面制作技艺在闽南传承的历史悠久,是作为一种闽南民俗文化中象征长寿、吉庆的文化符号,在闽南人的祭祖、敬神、婚丧喜庆各种仪式中都离不开这种手工特制的面食。有300年以上的历史。


线面由小麦磨出的面粉加工制作,拉制成发丝一样细长的面食,颜色洁白,雅观别致,细腻适口,煮食方便,有面线糊、卤面线、炒面线多种作法,配上闽南特产的海蛎、虾仁、鱼肉、蟹肉等海味,煮熟后成透明状,入口绵软,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成为一种老少咸宜的美味。特别受人欢迎。


后坑传统手工线面制作技艺历来著名,民国年间有关地方特产的童谣即有“……后坑面干箠(che),钞井吹海螺,马山打石皮”之说。


传统手工线面制作技艺必须经过搅壶、割摘(读音zhui,指用面粉揉成的有粘性的面团)、捉摘、搓摘、上梯仔、抬摘等多道工序。要制作出又白又细的线面,不仅要花大气力,而且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


传统手工线面制作技艺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文化创造力。线面不仅用于果腹,更因为其色泽洁白,造型细长,成品整束有序,合乎人们的审美意识,具备民间艺术的特征,符合礼仪节俗的主体意愿,而成为一种象征长寿、吉庆的文化符号。线面制作、应用离不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传统手工线面制作技艺的一代代传承,具有规范性、固定性、传统性及民间艺人独特的创造个性。因此,传统手工线面制作技艺不单是物态的显现,而且是人文精神的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手工线面制作技艺花工费时,赢利不多,被省时省力的机制线面大量替代。如果不及时加以抢救,传统手工线面制作技艺可能就在这一代人中间消失。有鉴于此,后坑村传承祖辈工艺、从事传统手工线面制作多年的洪清博先生倡议保护传统手工线面制作场地,保护手工线面制作工具,鼓励手工线面制作师傅继续制作传统产品,同时申报品牌,广泛向社会推销传统手工线面。积极申报“后坑传统手工线面制作技艺”为晋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使这一传统工艺得以更好地传承,留予后人一道“古早味”的美食。

项目编号VIII-56
级别泉州市级
类别传统技艺
批次2024年(第七批)
级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晋江市级洪朝牙1976-11
晋江市级洪树枞1978-02
晋江市级洪清博1975
更多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