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级别
列入年份
项目类型
金苍绣,也称盘金绣、金葱绣,绣品是在罗缎的底子上面用金丝线绣出各种美妙的纹样,是闽南泉州独有的刺绣技艺。
金苍绣与唐时“蹙金绣”工艺有一脉相承之处。宋元之际,泉州古城内便悄然出现了许多专售刺桐绣的绣铺;明清时期,泉州地方戏曲日渐兴盛,绣制戏服、道具需求量不断增加,刺绣业也达到繁盛,尤其到了清末民初,泉州当地的绣铺便已达数十家,其中,道光二十九年间开设在承天巷内的“得春堂”绣铺更是名扬四方,绣品于明清以来广泛流行于闽台、东南亚等地。
自古以来,金苍绣多用于宗教用品。主要有庙宇绣品、道场绣品和阵头绣品,如佛服、绣佛、凉伞、幢幡、龙蟒桌裙、阵头绣旗等等,朝服、戏服(包括木偶戏衣)、喜庆绣幛等。其中,尤以龙蟒、桌裙最能体现金葱绣的特点和工艺。龙蟒图案立体感强,龙头等部位突出,鳞片可以片片立起,栩栩如生。此外,一些婚庆和寿筵等场合也用金苍绣品装饰。泉州金苍绣品的制作过程主要有8道工序:画稿、打孔、绷布、印图、金 葱平绣、金葱凸绣、上浆、组装。
闽南金苍绣传承了古老的刺绣技艺,与唐时“蹙金绣”工艺相同,用绣线拼成花纹图案固定在绣底上,以显示“高花”。有学者称,唐代的蹙金绣只在古代文献和唐代的诗词中提起过,它的工艺早已失传。而在闽南,金苍绣,依然传承与蹙金绣工艺相同的刺绣技艺,是民间织绣艺术的活化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色彩鲜艳,立体感强,有鲜明的闽南地方特色。
闽南金苍绣技艺,主要用于闽台宗教绣品,在台湾地区有重大影响,据报道,“蹙金绣,只在古代文献和白居易的诗中提起过,它的工艺早已失传”,又据史料记载,台湾佛教的传人起自汉人来台之始,郑成功来台后,大批汉人拓殖垦荒,佛教的信仰渐次朝向组织化。由于郑氏以台南地区为政经中心,所以台南地区同时也是台湾本岛佛教的发源地”。现代台湾的宗教绣品主要来自泉州,台南也有一家“锦绣庄”,经营泉州的宗教用品。
一针一线传承至今,金苍绣未受时光蒙尘,依旧在宫庙神像、宗教仪式、民俗活动、戏剧表演中熠熠生辉。
项目编号 | VIII-68 |
级别 | 晋江市级 |
类别 | 传统技艺 |
批次 | 2019年(第六批) |
级别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晋江市级 | 陈明惠 | 女 | 195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