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级别
列入年份
项目类型
龙山寺位于晋江市安海镇龙山之麓,故名龙山寺,始建于隋皇泰年间(618~619年),初名普现寺,又名天竺寺,俗称观音殿。占地约8000平方米,现存建筑物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靖海侯施琅等捐资修葺,嗣后屡有重修。梵宇清幽,疏落有致,是泉南地区著名的千年古刹。系1983年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也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重要涉台文物点。
寺内文物众多,有清初安平古八景“天竺钟梵”石牌坊。备受关注的有“三绝”与“樟树三宝”,三绝”之首是千手千眼观音像。亦是樟树三宝之一。该像供奉于大殿,殿堂上方悬挂着明代建极殿大学士、邑人张瑞图所书“通身手眼”匾额,为龙山寺现存匾额中最珍贵者。这尊佛像高4.2米,宽2.5米,头戴宝冠,冠中嵌阿弥陀佛像,周围又雕有众多带花冠的小佛首,层层叠作帽状,观音两肋、两肩如孔雀开屏般雕着1008只手,每只手的掌心都精雕一只慧眼,指,掌分别执法器、书简、钟鼓、珠宝、花果、乐器……千姿百态,金光闪耀,历经千年而不朽。全国各地寺院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形象,一般是四十手眼或四十八手眼代表千手千眼,而龙山寺这尊千手观音则确实有一千零八只手眼,为世所罕见。寺内珍藏的木鼓、观音殿大门为同一樟树制作而成,合成“樟树三宝”,是闽南古木雕艺术登峰造极之作。
三绝”之二——圆通宝殿前左右相对的一对清道光年间立的八角形透雕辉绿岩盘龙柱。两条蟠龙绕柱俯冲而下,头部却盎然翻腾而上,势若翻江倒海,神采飞扬,栩栩如生,鳞甲片片,巨爪劲锐,威武逼人。龙身周围镌刻仙翁、神童驾云盘桓而上,把蟠龙衬托得硕大传神。更称奇的是龙爪抓珠:一双鳞甲相间的龙爪,聚神合拱,分别捧出同一大小石质的一罄一鼓,用细铁条轻敲,罄显罄音,鼓传鼓声,工艺高超,列全国古刹中四大龙柱之一;第三绝是钟鼓楼。寺围墙两侧,有重檐攒顶两层阁楼式的钟楼、鼓楼各一座。现存钟鼓楼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建,嗣后几经修葺。1983年,安海镇政府拨款重修。
龙山寺支庶源远流长,明清时期,龙山寺的观音信仰随着晋江人的移民迁徙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在台湾地区及东南亚诸岛华侨聚居地区就有不少同名(亦或成为观音殿、观音堂、龙山堂、观音亭)寺院,其历史渊源与安海龙山寺密不可分。泉台一水之隔,海峡两岸“同宗同缘”。作为远近闻名的千年古刹,是海内外众多龙山寺的祖庭,也是闽台两岸信俗一脉相承的见证。
现有资料表明,台湾五大龙山寺的建立是在泉州人聚居地,泉地的郊商对寺院的兴建出力最多,而且五大龙山寺都带有祖庭安海龙山寺的建筑印记。
项目编号 | X-73 |
级别 | 晋江市级 |
类别 | 民俗 |
批次 | 2019年(第六批) |
级别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晋江市级 | 释向愿 | 男 | 196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