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古法酱油酿造技艺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统技艺

类别

晋江市级

级别

2022年(第七批)

列入年份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项目类型

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七样东西,俗称开门七件事。宋吴自牧《梦粱录·鲞铺》:“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早晨起来七件事。”其中的“酱”,在宋代才明确地指“酱油”,并首次作为调味品的称呼出现在宋代泉州人林洪的著作《山家清供》里。


另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泉州海上贸易频繁,本地海港渔民制作的鱼酱油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国。鱼露的名字“Ke-tchup”至今还是闽南语发音。酱油最开始是只有贵族才能用的消费品,也是到宋代才成为普通老百姓用得起的调味品。


晋江酱料行业历史悠久,文字最早记录的酱多是肉做的。《论语》中,孔子要求“不得其酱不食”,就是不同的食物要蘸不同的酱,否则不吃。制酱油就出自制酱,它是从制酱技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酿造工艺。北魏《齐民要术》中提到的“豆酱清”,被认为是酱油的前身,而历史上关于“酱油”用作调味品一词的确切称呼,最早出现在宋朝的《山家清供》中。书中说道:用姜丝、酱油和醋拌韭叶的做法,“能利小水,治淋闭”。同时期的《吴氏中馈录》里,也有用酱油、酒和芝麻油清蒸螃蟹的记载。从宋以后的文献来看,酱油在菜肴的烹制中使用已经很普遍了。自宋为节点,酱油日渐成为中国人的“国民调料”。


明清时,各地酿制酱油的酱园纷纷问世。一个“园”字藏着玄机。过去商人分行商坐贾,“行商”就是挑担子沿街叫卖的。酱园业则不同,它有复杂的工艺,需要蒸料房、发酵房、储存房、窖池等。厂房窖池自然是轻易动不了的,即使是发酵缸,也不能随便换新的。


古法酿制酱油遵循节气时令和日晒夜露发酵之法,不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最大限度地提升酱油的酱香和口感,具备新鲜、天然、营养和健康等特点。


晋江“小浯塘酱园”传承人吴华清,从爷爷吴宗洲的手里接过了守缸人的旗帜,从50口缸到如今的2800口,始终保持着古法酿造。所谓古法酿造酱油,就是使用传统工艺酿造的。洗净后的黄豆,要先经过柴火灶的高温蒸煮四至六个钟头,然后放到竹篱上,送进曲室里,进行第一次发酵,等到黄豆在曲室里发酵成黄绿色,再送进酱缸进行第二次发酵了。据了解,一瓶完全依照古法酿造的酱油,从挑选大豆、浸洗、蒸煮、发酵,到最后的晾晒,至少要经历一年的时间。


从一粒黄豆,到餐桌上的一滴醇香,是传统酿造手艺的智慧,凝聚着自然的打磨、时光的沉淀。古老的酱园大多已经渐行渐远,那种传统的生活场景只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但随着人们对传统工艺的挖掘,不少现代酱园焕发出新机。


一滴酱油,在晋江人眼里,是佳肴的味道,更有家的温暖味道。

项目编号VIII-83
级别晋江市级
类别传统技艺
批次2022年(第七批)
级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晋江市级吴华清1991
更多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