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灶窑陶瓷装饰技艺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统技艺

类别

晋江市级

级别

2022年(第七批)

列入年份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项目类型

磁灶窑陶瓷装饰技艺,分布于晋江市西北部磁灶镇,位于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


磁灶镇素有“中国陶瓷重镇”的美誉,其境内丘陵起伏蕴含丰富的的瓷土资源,梅溪穿流而过,其制陶历史可追溯至西晋武帝泰始元年。据《西山杂志》记载:西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由江南人来业于陶。至南朝、隋唐以后施加工艺,釉彩青绿、青瓷各色。因辖内瓷土、燃料、水运等资源丰富,“磁灶窑”在宋元时期成为泉州外销陶瓷的重要生产基地。考古表明,磁灶窑生产始于南朝,发展于隋唐,宋元时期达到鼎盛,一直延续到明清及近现代,有1500多年的陶瓷烧制历史。


磁灶窑陶瓷的品种繁多,器形多样,以生活日用器皿为大宗,兼有陈设供器及建筑材料等,器形、样式在各个历史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


磁灶窑陶瓷装饰技艺繁复多样,施釉工艺采用“化妆土”技术,施釉“不到底”,釉色丰富,有青、绿、黄、黑、酱五大类,以绿釉独步天下。装饰手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刻划、模印、堆贴、雕刻、剔花、彩绘和釉彩,因器而异,工艺娴熟。装饰纹样纷繁叠出,其主体图案为各种植物花卉和龙、凤、麒麟、孔雀等祥瑞动物;辅助纹饰一般采用回纹、钱纹、弦纹、云雷纹、卷草纹等,还有用矿物颜料书写铭刻诗词歌赋等文字,洋溢着民间生活气息和乡土韵味。


磁窑灶陶瓷装饰技艺博采众长、别具一格,其中剔花、黄绿釉的装饰技法吸取北方磁州窑风格;刻划、贴塑则传承自龙泉窑、景德镇窑;釉下褐彩的装饰师承唐代长沙铜官窑。历代工匠扬长避短、锐意创新,走差异化路线,在釉色、器形、纹饰方面推陈出新,手法繁复多样。


宋元时期,伴随泉州港海外贸易的兴盛,磁灶窑陶瓷装饰技艺达到鼎盛。在器形、纹饰上反映出适应海外市场需求的风格,体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多维度地支撑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价值主题,显现出中国陶瓷发源地之一和中国重要的外销陶瓷主产地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


磁灶窑陶瓷装饰技艺工艺娴熟,从最初制作生活必需陶瓷器,进一步发展制作鉴赏性的艺术陶瓷,从成品需求慢慢转化为技艺体验过程的享受需求,显现出其符合精神体验和自由创造需求的休闲艺术价值。


磁灶窑陶瓷装饰技艺自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为建筑陶瓷,当下的“中国陶瓷重镇”创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巨大经济价值。

项目编号VIII-86
级别晋江市级
类别传统技艺
批次2022年(第七批)
级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晋江市级吴艺珠1988
更多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