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级别
列入年份
项目类型
泉州南音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是曲颈横抱,泉州南音琵琶至今依旧保持这一遗制。
南音琵琶的制作流程可以分为六个步骤:选取老杉木,制作琴身(背板),挖腹槽;制作面板(音响板);组装面板和覆手、琵琶头、山口等各部分配件;调弦(调音),安装品位(四相、九曲);根据琵琶音色的特点为琵琶取名;上天然大漆。
南音乐器的制作工艺,随着南音本身的生生不息而代代流传。琵琶作为南音演奏中的主导乐器,其制作更是受到了不一般的关注。一直以来,南音琵琶都是出自南音人之手,其制作工艺繁琐,要求严格,至今从业人员寥寥可数。
琵琶的制作过程分为六个步骤:一、选取老杉木,制作琴身(背板),挖腹槽。背板主要起到反射声音的作用,腹槽的深度影响到音量大小以及音质,挖过深声音就会发散,过浅则发闷,背板的厚度也会影响音质,这一认识主要来自制琴人的经验。二、制作面板(音响板):选取成年梧桐板。面板的厚薄会影响音质,制作时要根据木材的软硬程度决定厚度。组装各部分配件:连接琵琶头、山口;三、安装面板。有别于北琶,南琶的面板要略向下凹陷,这是为了让南琶的音色有别于北琶的“尖”、“堂”、“松”、“脆”、“爆”,而更接近于古琴的低沉、浑厚。四、安装覆手,有别于北琶,南琶的覆手主要选取坚硬的老红木为原材料。五、调弦(调音)。六、安装品位(四相、九曲)。
根据琵琶音色的特点为琵琶取名,一般每把琵琶都有自己的名字,这是南琶独有的。最后上天然大漆,这是我国独有的老漆工艺。
一直以来,南音琵琶都是出自南音人之手,其制作工艺繁琐,要求严格,至今从业人员寥寥可数。制作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琵琶的音色和品相,又因为琵琶在演奏中的主导作用,间接地影响到整支乐曲的演奏效果。晋江市内能够制作南音琵琶的人寥寥无几,掌握大漆推光工艺的更是屈指可数。
南音琵琶的制作历史悠久,保留了许多古老而独特的传统工艺,凝结了千百年来一代代手工艺人的心血。南音琵琶音质低沉而浑厚,其独特的曲颈、梨形的外观古朴而优雅,传统的天然大漆呈色温润柔和。一把音色和外观俱佳的南音琵琶既是乐器,又是艺术品。
项目编号 | VIII-89 |
级别 | 晋江市级 |
类别 | 传统技艺 |
批次 | 2022年(第七批) |
级别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晋江市级 | 蔡志刚 | 男 | 197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