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氏正骨

新增项目
传统医药

类别

泉州市级

级别

2024年(第七批)

列入年份

新增项目

项目类型

正骨,又称伤科、骨伤,是研究防治外伤和其他原因导致的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和疾病的学科。古称痛医、折伤、正体、正骨科等。中医正骨源远流长,萌芽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成形于战国、秦汉时代,发展于隋唐宋元,兴盛于明清。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从第一部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到《世医得效方》,从《正体类要》到《医宗金鉴》,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医正骨文化,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瑰宝。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著,分述骨折、脱位、内伤三大类证型,总结了一套治疗骨折脱位的手法,提出了正确复位、甲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对筋骨并重,动静结合的理论也做了进一步的阐发。中医正骨兴盛于明代,当时太医院设有十三科,其中属正骨范畴的有“接骨”、“金镞”两科,后改名为正骨科。清代吴谦等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系统地总结了清以前的正骨伤科经验。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医受到歧视,正骨面临危机,手法正骨渐渐式微。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药事业取得了发展,一些著名的老中医的正骨经验得到了整理和继承,影响较大的有上海石氏正骨、洛阳平乐正骨、福建林如高正骨等。其中林如高正骨在福建中医学院(现福建中医药大学)张安桢、王和鸣教授的大力推广下有了长足发展。


泉州武术传统溯源东晋,至明清发展到高峰。在明代,泉州民间与少林寺僧练武极盛,并出现不少拳术功法精湛、伤科手法娴熟之医武者。


晋江庄氏正骨师祖为一云游高僧,他很长一段时间于晋江灵源一带寺庙修禅,拳术极佳,为南拳一派,并擅点穴正骨,每热心为贫苦百姓正骨疗伤。晋江人庄垂仕(1928—2001)慕名前往学习数年,既习拳术,也学推拿手法,时无偿为邻里街坊解除病痛。其子庄炳辉自小跟随父亲学习拳术手法,辨认中草药,并多方拜师学习,1965年于青阳塘岸街开办“庄炳辉正骨疯伤诊所”为八方百姓诊治,青阳颇有名声,发展至今。


庄氏手法具有方法简便,疗效显著的特点。复位讲究手摸心会,强调复位手法稳、准、巧、快。稳,即手法有力而稳妥;准,即复位准确,基本能达到解剖复位;巧,即手法轻巧,以巧劲而非蛮力,避免二次损伤;快,即复位迅速,“法使骤然人不觉,患如知也骨已拢”。庄氏外用药物为家传验方,经几代人不断优化改进,并延申出多种剂型:湿敷剂、贴剂、洗剂、酒剂等。庄氏内治药物,在家传验方基础上,讲究辨证论治,一人一方,随证加减。


中医正骨是中医的一特殊类别,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则治法,千百年来在各个时代都表现出其对历史的贡献,后人传承发扬,从业者遍及海内外,是中华文化的一瑰宝。

项目编号IX-90
级别泉州市级
类别传统医药
批次2024年(第七批)
级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晋江市级吴颖婵1975
晋江市级庄锦斌1975
更多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