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世界级
7
国家级
6
省级
24
泉州市级
39
晋江市级
所属类别:
所有类别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所属级别:
所有类别世界级国家级省级泉州市级晋江市级
所属批次:
所有类别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第七批
传统手工艺
列入年份:2010(第一批)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福建省晋江市、宁德市蕉城区地方传统手工技艺,2008年6月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元时期,中国的远洋木帆船备受各国商人、使节的青睐,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帆船所具有的安全性。此种安全性来源于中国帆船中一种独特结构——水密隔舱——的采用。所谓水密隔舱,就是船舱中以横隔板分隔,彼此独立且不透水的一个个舱区。

古代泉州素以发达的造船业著称。清嘉庆年间蔡永蒹所撰《西山杂志·王尧造舟》载:“天宝中,王尧于勃泥运来木材为林銮造舟。舟之身长十八丈……银镶舱舷十五格,可贮货品三至四万担之多。”该史料记载了唐天宝年间泉州地区所造海船的情况,其中 “十五格”即为十五个隔舱。这是目前所见关于泉州地区海船中采用隔舱的最早记载。

晋江深沪镇,地处晋江市东南沿海突出部,三面临海,一面依山,海岸线长18公里,地理位置独特,素有“峙海金狮”之称。

古深沪,由于海上航业的繁荣,促进了古深沪造船业的发展。南宋时期,深沪造船业的工匠,便开始利用深沪港的东安澳和乌浔(今称科任村)澳的礁岩群,进行堵礁门截流,建造巨型海舶乌槽(清代称大北船),这种造船工艺一直只有在家族中传授。其中最典型的造船家族是璧山陈氏“爷头厅”十三世祖陈必顺,于清乾隆间创办了深沪“大北船”造船场,至今已传以注、是坦、为进、可灿、取钗、而坤、培锡(只录长房传人)等八代。清至民国时期其家族中从事造船业的人员均达30多人,因此便有“爷头厅”的祧号之称。陈培锡的伯长辈因多人从事此业,且工艺高超,名字便被人们冠以一个柴字。如柴河、柴着、柴坤、柴赤、柴同等。1958年深沪组织造船厂,以上师傅便开始在深沪和永宁等地造船厂传授工艺。如今还活跃在造船行业的佼佼者陈荣谅、陈芳财师傅便出自其门下。

目前,在晋江深沪,传统木帆船建造技术仍然得以存留,从船型设计、选料、建造工艺到外观涂装,甚至建造过程中的种种仪式都遵循传统。木帆船都有数道隔舱板,将船分为数个舱,隔舱板下方靠近龙骨处设有两个过水眼,每个隔舱板中板与板间的缝隙用桐油灰加麻绳艌密,以确保水密。水密隔舱的主要作用如下:首先,它提高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其次,它便利了货物的装载;再次,它增加了船体的强度与刚度;最后,作为船壳板弯曲的支撑点,满足了工艺上的要求。

水密隔舱技术早在13世纪末就由马可波罗介绍到西方, 500年后的1795年,英国海军总工程师塞缪尔·本瑟姆第一次采用中国人首创的水密隔舱技术建造新型军舰。自此以后,水密隔舱技术逐渐被世界各国的造船界所普遍采用,对人类航海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列入年份:2020(第一批)

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是闽南人表达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拥有600多年的历史,通过一系列祭祀仪式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2020年12月17日,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经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该遗产项目植根于滨海社区共同崇祀“代天巡狩王爷”(简称“王爷”)的民间信俗。当地民众认为,王爷受上天委派定期赴人间各地巡查,拯疾扶危,御灾捍患;而海上罹难者的亡魂(尊称为“好兄弟”)四处漂泊,无所归依。因而,人们定期举行迎王、送王仪式,迎请王爷巡狩社区四境,带走“好兄弟”。


是时,人们在海边、滩地迎请王爷至宫庙或祠堂,用供品祭祀王爷;竖起灯篙召唤“好兄弟”,普度“好兄弟”。送王时,人们请王爷登上事先精心制备的王船(木质或纸质的船模),民众以各种艺阵开道,簇拥着王爷巡查社区四境,一路召请“好兄弟”登上王船,随王爷一同出海远行,继续代天巡狩的使命,济黎民百姓,保四方平安。因此,该项目被当地社区民众称为“做好事”。


晋江送王船活动主要以深沪镇和新塘街道保存最为完好。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为深沪镇华峰村镇海宫送王船节日,四面八方王爷信众、游客等纷纷入宫祈祷求安。从农历四月初一至四月十八日为高峰期,期间海内外谒祖晋香团入宫朝拜者有上万人次。他们来自我国闽南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以及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


新塘街道南塘“送王船”活动是年例民俗。王船用彩色纸扎成的船,其中主船一艘,副船三艘,俗称王船。主王船身约长五米左右,副船略小。船上有纸偶,彩旗等。每年的开春择日后,村民聚集洑田庙,举行一系列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活动,每期五天。活动丰富多彩,村内及洑田庙有高甲戏演出等各种活动。“送王船”习俗是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第五天的下午由靑壮汉举王船绕村巡境,信众跟随在后,祈盼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吉祥平安。巡境活动还有宋江阵、拍胸舞、车鼓弄、腰鼓队、舞龙、舞狮等表演,把“送王船”活动演绎成了一个民俗文化大舞台。随后把王船送至海边,放行王船。


送王船王爷文化,伴随着闽南人的足迹,在祖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传播,既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极大增强了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


表演艺术
列入年份:2012(第一批)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福建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主要演出形式为提线木偶与掌中木偶两种。自公元十世纪始在泉州、漳州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其表演技法精湛、传统剧目和音乐唱腔丰富、偶像造型艺术精美绝伦,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成为当地社区民众珍爱的表演艺术形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加之福建木偶戏表演技法复杂,年轻人学习、传承意愿下降,福建木偶戏后继乏人。2006年,福建省文化厅牵头制定2008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从培养挖掘从业者、潜在从业者和欣赏者等三方面着手,提高福建木偶戏内在存续能力,改善其生存环境。


这一计划主要包括:采用学校教育、师傅带徒、剧团培训等方式,培养木偶戏传承人;推进“木偶戏进校园、进社区”,普及木偶戏知识;编写木偶戏教材、普及读物,制作音像制品等。


福建省还建立完善福建木偶戏演出场所、传习所、展示馆;开展区域间、国际间合作;建立研究中心和信息资料中心,加强木偶戏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研究等。


福建省已在50多个学校开展“百场木偶进校园”活动,建立了20多个公众木偶社团组织,培养了数以万计木偶戏欣赏者。福建木偶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15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5名。


另外,福建省已完成对福建木偶戏普查,59个剧目及70位传承人的相关资料得以保存;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泉州嘉礼(提线木偶)馆等传习基地和交流展示场所相继建成。


晋江布袋木偶戏,即南派布袋戏,又称掌中木偶戏,以泉腔演唱。清朝咸 丰三年(1853年),东石潘径李绳煌创建“金永成”布袋戏班(俗称李家班),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对非遗保护和发展具有样本意义。这一计划填补了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空白,既充分发挥了木偶剧团等各种专业机构的力量,又调动了社会公众力量参与,同时有效利用了各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资源。


联合国将把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在全球推广,并组织其他国家艺术家、兴趣爱好者到中国学习交流,让世界遗产实现世界人民共享。福建省将继续推进木偶戏后备人才培养,扩大木偶艺术的社会普及面,改善木偶戏生存和发展环境,开展木偶艺术国际间合作交流。还将通过社区、专业机构和政府的合力,采取网络、数据库、国际学术会议、专题论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与国际社会分享福建木偶戏保护经验。

表演艺术
列入年份:2009(第一批)

南音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这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其工尺谱记法自成体系,是古代音乐记写形制之遗存。横抱演奏的曲颈琵琶、十目九节的洞箫、二弦、三弦击拍板等,也都因袭古乐器遗制。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两千余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内容。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南曲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


南音由“大谱”、“散曲”和“指套”三大部分(俗称“指”、“谱”、“曲”)构成完整的音乐体系。“指”,即“指套”,亦称“套曲”,是一种有词、有谱、有指法(即琵琶弹奏指法)、比较完整的套曲。每套套曲由两首至七首散曲组成,以音乐的“管门”和“滚门”归类编成套,共50大套,主要有《自来》、《一纸相思》、《趁赏花灯》、《心肝拨碎》、《为君出》5套。“谱”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附有琵琶弹法,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没有曲词,以琵琶、洞箫及二弦、三弦为主奏乐器。每套包括三支至十多支曲牌,共16大套。内容多为描述四季景色、花鸟昆虫或骏马奔驰等情景,其中著名的有“四”(《四时景》)、“梅”(《梅花操》)、“走”(《八骏马》)、“归”《百鸟归巢》)4套。“曲”即散曲,又称草曲,只唱不说。有谱、有词,一般由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四件主要乐器伴奏。内容大致可分为抒情、写景、叙事三类。曲词的内容,主要取材于唐传奇、话本和宋元及明代戏剧人物故事,其中《山险峻》、《出汉关》、《共君断约》、《因送哥嫂》等曲目广为流传。


南音在晋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晋江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深沪御宾南音社、安海雅颂南音社始创于明、清时期。现在晋江市南音协会有团体会员70多个,社员近3000人,遍布全市,活态传承成效明显。名师苏统谋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称号。南音还随着晋江人的对外迁徙传播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和台湾地区,成为维系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对增进民族认同感也起到了积极作用。